咱们的国产大飞机C919,刚在天上飞稳当,西方的冷水就迫不及待地泼过来了。这“敌意”来得可真准时,总是在咱们科技突破的节骨眼上冒出来,生怕别人看不见。
这不,彭博社带头放了个大消息,说中国商飞顶不住了,C919的年产量目标得砍掉三分之二!数字砸下来,听着都让人有点发懵。本来计划今年交75架,现在据说只能交25架了。
甚至有机构预测,最后客户能拿到手的,可能就18架。字里行间那股子幸灾乐祸的劲儿,简直都要溢出屏幕了。还有人煞有介事地拿出计算器算账:“1400多架的订单,按这速度,得生产130年!”这意思还不明白吗?就是说C919根本不配跟波音掰手腕。
可咱们的国产大飞机,真就这么脆弱,一掐脖子就翻白眼了?
一卡脖子就喘不上气?
得承认,这回的麻烦确实不小。C919的交付困境,不是空穴来风。国航、东航、南航三大航司,盼星星盼月亮,结果到九月份,总共才拿到5架飞机,跟原计划的32架差得不是一星半点。
这背后的原因,就是供应链被人精准打击了,疼,是真疼。
真正的风暴是今年七月刮起来的。美国那边突然翻脸,把C919用的LEAP发动机里的一个关键发电机给禁运了。紧接着,航电系统、飞控系统这些核心部件,也要求美国公司卡住供应。招招都往要害上招呼,生产线停摆了整整一个月。
这一棍子,也把咱们的软肋给打出来了。当初为了让C919尽快上天,我们走了条“全球采购”的捷径。航电用霍尼韦尔的,飞控用派克汉尼汾的,连心脏——发动机,都是中美合资的。路是走快了,可命脉也等于交到了别人手里。人家一不高兴,整个链条就得卡壳。
先别急着开香槟
不过,对着外媒那种“130年”的机械式嘲讽,咱们不妨先看看他们都故意忽略了什么。任何一款新飞机,产能爬坡都需要时间,这是航空业的铁律,谁也绕不过去。回头看看波音,它的737刚出来那会儿,第一年才交付了几架?
咱们商飞在上海的工厂,现在正玩命扩建呢。目标是明年交付30架,到2028年,更是要冲到年产150架的水平。这才是正常的发展节奏。
更重要的是,C919不是趴在图纸上的PPT,是正儿八经在天上飞的铁鸟!已经交付的飞机,累计飞行超过一万小时,安全拉着上百万人次飞来飞去,平均上座率接近八成。乘客的评价最实在:“稳如老牛!”
东航手里那第一架C919,更是飞了超过2.8万小时,执飞了上万次航班,连根毛都没出过问题。这些亮闪闪的数据,是任何唱衰都抹不掉的。至于那1400多架订单,里面确认的就有三百多架,足够撑起初期的市场和生产了,哪来的什么“生产百年”的笑话。
咱们的“中国心”来了
面对外面的围堵,最好的办法,也是唯一的办法,就是加速国产替代。这都不能叫被动应对了,简直就是被人狠狠按下了快进键。咱们自己的大飞机发动机——长江-1000A,已经到了最后冲刺的关头。
听中国工程院的张彦仲院士说,这颗凝聚了无数心血的“中国心”,现在进展特别顺,正在搞最关键的试航取证。
有参与项目的工程师更是悄悄透露,这台发动机里藏着不少黑科技。西北工业大学搞的新合金,能让涡轮叶片硬扛1820摄氏度的地狱高温;智能控制系统精打细算,能省7.2%的油;还有咱们自己建材院研发的碳纤维,给发动机成功减重30%。
时间表清清楚楚:预计今年十月拿证,2025年内完成所有认证,然后就能批量装机了。商飞的目标更大:到2028年,C919的国产化率要干到95%,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两年!
笔者以为
从2007年立项到2023年商业首航,C919这条路,本身就是一场熬了十六年的马拉松。中国的航空人比谁都清楚,想打破欧美半个世纪的垄断,靠闪电战根本不现实,拼的就是耐心和韧性。
美国的断供,短期看确实让我们剧痛,也看清了自己的短板。但长远看,这一记重拳反而打醒了我们的幻想,把最后那点“造不如买”的侥幸心理彻底扫清了。就像一位圈内人说的:“全球采购是捷径,但自主可控才是终点。”
未来二十年,光中国市场就需要九千多架新飞机,这么大的天,足够C919自由翱翔,茁壮成长。就让那些外媒再笑一会儿吧,等那一架架装备着澎湃“中国心”的C919排着队飞上蓝天时,恐怕他们就再也笑不出来了。到那时候,什么波音空客,咱们自己说了算。
无锡恒鑫配资,十大炒股配资平台,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