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说起开国将军,咱们今天聊的这位可不一般。
他是毛主席的老乡,独臂战将,几次回乡都让人热泪盈眶。
他对故土的深情,对嫂嫂的感恩,对百姓的牵挂,每一个细节都能戳中你的心窝子。
001
1969年10月1日,新中国成立20周年大庆。天安门城楼上人山人海,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劳动模范济济一堂。
毛主席正在逐一接见这些英雄人物,突然看见一个身穿55式将军服的独臂军人走过来,用右手标准地敬了个军礼。
那一瞬间,毛主席的目光停留了,随即脸上绽放出笑容。
他紧紧握着这位将军的手,语气里满是亲切,你是我真老乡啊,瓦子坪的放牛娃。这话说得多有情分。
要知道,瓦子坪距离韶山冲才四公里路程,两人打小就在同一片山水间长大。
这位独臂将军就是彭绍辉,1906年出生,1928年参加革命,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失去了左臂,却从未失去战斗意志,最终成为开国55位上将之一。
从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,彭绍辉整整26年没踏上过故乡的土地。
不是不想回,而是革命形势紧迫得让人喘不过气来。长征路上爬雪山过草地,抗日战场上与敌人拼刺刀,解放战争中运筹帷幄。
可无论走到哪里,家乡的青山绿水,那些熟悉的乡音面孔,始终在他心里占据着最柔软的位置。
002
1953年春天,彭绍辉接到任务去湖南视察军事工作。
办完公务后,他向组织提出一个请求,能不能抽时间回趟老家。
组织批准了,这一年他47岁,距离离家整整26个春秋。
消息传回瓦子坪,整个村子瞬间沸腾了。乡亲们奔走相告,那个跟着毛主席打天下的彭绍辉要回来了。
大清早,几百号人就聚集在彭家老屋前的晒谷坪上,翘首以盼。
有白发苍苍的老人,有抱着孩子的妇女,还有刚放学的娃娃。
车还在山路上颠簸,远远就能听见乡亲们的欢呼声。车门一开,穿着将军服的彭绍辉就跳了下来。
他顾不上整理军装,快步走向人群,跟每个人握手。有些是儿时玩伴,虽然脸上刻满了岁月痕迹,但那双眼睛还是熟悉的;有些是后辈晚生,虽然素未谋面,但那份血脉相连的亲切感扑面而来。
握完手,他没说欢迎词,没讲大道理,第一句话就问,老乡们,你们现在每天能吃饱饭吗。
这问题听起来简单,背后却承载着太多分量。
彭绍辉自己就是苦出身,七岁丧父,九岁丧母,靠哥嫂接济才勉强活下来。
旧社会里,像他这样的穷苦人家,饿肚子是常态,吃饱饭才是奢望。
听到乡亲们齐声回答能吃饱,有些人还补充说现在不仅吃得饱还吃得好,逢年过节能见到肉,彭绍辉脸上的笑容像绽开的花。
他眼眶泛红,声音有些颤抖地说,好,好,这就好。这才是咱们千千万万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意义啊。
回乡那三天,彭绍辉的行程排得满满当当。他去了村里新建的小学,看着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,想起自己小时候连私塾都上不起,感慨万千。
他还走访了几户特困家庭,详细询问生活状况,叮嘱地方干部要多关心群众。
第二天下午,发生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事。
彭绍辉少年时的发小三六阿公,听说老友回来了,拄着拐杖就往彭家赶。到了门口,警卫员拦住了他。
小战士认真执行任务,表情严肃地说,首长正在休息,闲杂人等不能进。
三六阿公当场就急了。
他在门口扯着嗓子喊,彭绍辉,我跟你从小光着屁股一起长大的,今天你回来了,我见个面都不行吗。
这嗓门大得整个院子都听得见。
屋里的彭绍辉一听这声音,就知道是谁来了。
他赶紧出来,一眼看见风烛残年的老友,心里一阵酸楚。
两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,好半天都没松开。
三六阿公还在嘀咕,说你这官当得,架子比过去大多了。
彭绍辉连连道歉,拉着老友往屋里走,边走边解释,我今天能当个小小的军官,完全是托了党和毛主席的福气。
我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,都把自己看作普通一兵,怎么可能不见老朋友呢。
刚才是警卫同志不认识你,这是我的失职。
这番话说得真挚恳切,三六阿公的气也消了。
两人坐下来拉家常,从儿时放牛的趣事聊到革命战争的艰辛,一聊就是大半天。
临别时,彭绍辉塞给老友一些钱,让他改善生活,三六阿公坚决不要,说革命不是为了钱。两人又推让了好一会儿。
可惜工作太繁重,彭绍辉只能待三天就得返回北京。
临行那天,乡亲们又聚在村口送行。他紧紧握着每个人的手,眼里闪着泪光说,乡亲们再见了,我还会回来的。
汽车启动了,他还在车窗边不停挥手,直到村子消失在视线里。
003
时光如梭,一晃12年过去了。
1965年5月,彭绍辉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身份回湖南考察军事工作。
湖南省委社教工作团和杨林乡党委提前接到通知,立即做好接待准备。
消息传开后,乡亲们的心又热起来了,连续几天都有人守在村口张望。
这次回来,彭绍辉的身份更特殊了。他不仅是副总参谋长,还分管全国民兵工作,肩上的担子重了,责任大了。车队抵达时已是傍晚,省军区首长和韶山管理局党委书记陪同。乡亲们夹道欢迎,鞭炮声此起彼伏。
彭绍辉下车后跟大伙儿简单寒暄了几句,连水都没顾上喝,就直奔乡党委会议室。
他要听取家乡民兵工作的详细汇报。
会议室里,乡党委书记和民兵营长准备了厚厚的材料,从民兵组织建设到军事训练情况,从武器装备配备到应急演练机制,事无巨细地汇报。
彭绍辉听得很认真,不时在本子上记录要点,还会打断提问。比如民兵的年龄结构是怎样的,训练频次能保证吗,武器维护保养做得如何。
汇报结束后,他满意地点点头,说家乡的民兵工作搞得扎实,这是保卫新中国的重要力量。
随后他还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,比如要加强政治教育,提升民兵的思想觉悟;要注重实战化训练,不能搞花架子。
到了1966年元旦前夕,彭绍辉给家乡民兵送来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。十几支中正式步枪,几箱子弹和手榴弹,外加一大摞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典型的材料和军事教材。
这些东西在当时可都是稀罕物,足见他对家乡民兵建设的重视程度。
乡党委专门召开大会接收这批物资,全体民兵列队致敬。
工作处理完,彭绍辉才回到老屋。侄儿彭克文一家早就准备好了丰盛的饭菜,虽然都是家常菜,但每一样都是精心烹制。
吃饭时,彭绍辉问起家里的生产生活情况,得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,他很欣慰。
饭后他提出要去看看附近新修的水库。
那是一座小型水库,1962年动工,1964年竣工,能灌溉周边几千亩农田。站在水库大坝上,看着波光粼粼的水面,彭绍辉感慨万千。
他对陪同的干部说,过去咱们这里靠天吃饭,旱了饿肚子,涝了也没收成。
现在好了,修了水库旱涝保收,这都是共产党领导的好,人民群众力量大啊。
离开前,彭绍辉做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。他带着全家人专程去了一趟韶山冲,瞻仰毛主席的旧居上屋场。
那是一栋普通的湘南农家土砖房,青瓦泥墙,朴素无华。站在院子里,彭绍辉久久凝视着这栋房子,脑海中浮现出主席少年时在此读书、劳动的场景。
他对子女说,主席就是从这里走出去,带领我们打下了江山,建立了新中国。
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初心。
004
1971年7月,64岁的彭绍辉再次来到韶山,但这次因为时间紧迫,没能回瓦子坪。
不过他心里始终惦记着家乡的亲人,特别是把他养大的嫂嫂汤氏。
他专门派工作人员回村,把嫂嫂和几个侄儿侄女接到韶山宾馆。
见面那一刻,场面让人动容。
彭绍辉快步上前,双手扶着已经80多岁的嫂嫂,声音哽咽地叫了一声嫂嫂。
汤氏老人家眼泪唰地就下来了,颤抖着手摸着彭绍辉的脸说,瘦了,瘦了。
宾馆食堂专门准备了一桌家乡菜,腊肉炒豆角,红烧鱼块,剁椒蒸鸡,都是湘菜的经典。
彭绍辉坚持亲自给嫂嫂和晚辈们夹菜,一边夹一边说,多吃点,这些菜都是家乡的味道。席间气氛温馨,大家聊着村里的变化,谁家添了孙子,谁家盖了新房。
吃完饭,彭绍辉拉着嫂嫂的手坐下来,详细询问她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。
这一问才知道,嫂嫂的日子过得很拮据。
老人家年纪大了,干不了重活,就靠着生产队分的一点口粮勉强度日。遇上生病,连买药的钱都拿不出来。
听到这些,彭绍辉的眼眶红了。
他转头对身边的韶山管理局领导说,嫂嫂过去对我恩重如山,跟生母没有两样。我七岁那年父亲去世,九岁母亲也走了。是嫂嫂一口饭一口水把我拉扯大,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。
现在她老了,生活困难,我这个当弟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。
能不能请你们给予一些照顾,按照军属的待遇给予补助,如果确实有困难那就算了,我自己办法想。
领导当即表态,这个没问题,我们一定安排好。
从那以后,湖南省民政部门每年都会给汤氏送去慰问金和医药费补助。
这笔钱虽然不多,每年也就几百块,但对老人家来说是雪中送炭。一直到1984年汤氏去世,这份关怀从未中断。
老人家走后,民政部门还专门送去了200元抚恤金,并派人参加了葬礼。
005
1973年的一天,彭绍辉收到一封来自家乡的信。
寄信人是杨林乡党委副书记,信里反映了家乡建设面临的困难。乡里想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运输物资全靠肩挑手提,效率太低。如果有辆汽车就好了,可乡财政实在拿不出钱买车。
副书记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向彭绍辉求助。
彭绍辉看完信,当天就给家乡回了电报,说这事包在我身上。
他立即托关系找门路,最后在北京一家汽车修配厂淘到一辆退役的解放牌卡车。这车虽然是二手的,跑了不少公里,但发动机还行,经过大修后能继续服役。
买车花了500多块钱,这在1973年可不是小数目。
要知道当时一个工人的月工资才30多块,500块相当于一年半的工资。
彭绍辉二话没说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这笔钱,还专门派人把车开回湖南,交给杨林乡党委。
车到的那天,全乡轰动了。乡亲们围着这辆墨绿色的解放牌卡车左看右看,啧啧称奇。
这可是瓦子坪村有史以来的第一辆汽车啊。
乡党委专门开了大会,宣布这辆车是彭绍辉将军捐赠给家乡的,要用好管好,为人民服务。从那以后,这辆车成了杨林乡最宝贵的财产,拉土方,运化肥,送病人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1975年,69岁的彭绍辉带着妻子张瑞华和几个子女一起回到故乡。
这次回来,他专门提出一个要求,要去给父母扫墓。
父亲的墓在村后的山坡上,是一座普通的土坟。彭绍辉在墓前站了很久,眼神复杂。他想起父亲在世时的点点滴滴,虽然日子穷苦,但父亲总是想方设法让一家人活下去。
可惜父亲走得太早,没能看到儿子参加革命,更没能看到新中国成立。
他带领家人向父亲墓深深鞠了三个躬,每一躬都充满了追思和遗憾。
随后他准备去给母亲上坟,可那天下起了小雨,山路变得泥泞不堪。工作人员担心老将军年纪大了,万一摔倒出意外,劝他别上山了。
彭绍辉犹豫再三,最后只能遗憾地放弃。
回到老屋,他指着那几间破败的茅屋对子女们说,你们看,这就是爸爸小时候住的地方。那时候过去有些穷人连这样的房子都没有,只能住地窝子,睡草堆。
现在好了,感谢党和毛主席,穷人翻身当家做主,都住上了砖瓦房,过上了幸福生活。
你们这一代人要珍惜啊。
本来计划多住几天,可彭绍辉的身体状况不太好。他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高血压,医生一再叮嘱要注意休息,避免劳累。
无奈之下,只能提前离开。
临走那天,整个村子的人都来送行。彭绍辉站在车边,泪水止不住地流。他哽咽着说,乡亲们再见了,我下次还要回来看你们。
乡亲们也都红了眼眶,七嘴八舌地叮嘱,你要多多保重身体啊,不要太操劳了。
彭绍辉擦了擦眼泪,努力挤出笑容说,你们放心,我身体还硬朗着呢。
三年后我一定还要回来,到时候咱们再好好聚聚。
说完,他挥了挥手,坐进车里。汽车缓缓启动,他一直趴在车窗上向外看,直到村子彻底消失在山路的尽头。
谁也没想到,这竟是永别。
1978年初春,彭绍辉又开始筹划回乡的事。他让秘书查日历,看什么时候能抽出时间。
可就在准备启程的前几天,他的病情突然恶化。心绞痛频繁发作,血压居高不下,医生紧急安排住院治疗。
躺在病床上,彭绍辉还念叨着家乡。
他对守在床边的妻子说,我这辈子亏欠家乡太多了。参加革命这么多年,回去的次数屈指可数。现在还想再回去看看,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了。
张瑞华安慰他说,你好好养病,等身体好了我们就回去。
可是命运没有给他这个机会。
1978年4月25日凌晨,彭绍辉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,在北京逝世,享年72岁。
弥留之际,他紧紧握着妻子的手,嘴唇微动,似乎在说着什么。张瑞华俯下身仔细听,只听到韶山,瓦子坪,乡亲们这几个断断续续的词。
噩耗传回湖南,传回瓦子坪,整个村子陷入了悲痛。
乡亲们自发组织起来,在村口搭起灵堂,为这位从未忘记家乡的老将军守灵。白幡飘飘,哀乐阵阵,许多老人哭得泣不成声。
他们哭的不仅是一位将军,更是一个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,却始终心系故土的乡亲。
彭绍辉的一生,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。
他经历了旧社会的苦难,投身革命洪流,在战场上失去左臂却从不退缩,指挥过无数场战斗,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指挥员。
新中国成立后,他担任过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、福州军区副司令员、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等要职,为国防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但他最让人敬佩的,不是这些显赫的功绩,而是始终保持的那份初心。
无论官多大,他从不摆架子;
无论多忙,他总惦记着家乡;
无论多少年过去,他都没忘记嫂嫂的养育之恩。
这种不忘本的品质,这种心系群众的情怀,正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本色。
有人说,衡量一个人的价值,不是看他站得有多高,而是看他能否记得来时的路。
彭绍辉用他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。
他从瓦子坪的穷孩子成长为共和国的开国上将,但他始终记得那片养育他的土地,记得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乡亲。
今天我们回望历史,不仅要记住那些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,更要记住像彭绍辉这样的革命者身上的人性光辉。
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新中国,用一生的坚守诠释了什么叫人民公仆。
这样的将军,值得我们永远铭记。
史实来源:
《彭绍辉传》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
《开国上将彭绍辉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
韶山市档案馆馆藏彭绍辉将军相关历史档案资料
无锡恒鑫配资,十大炒股配资平台,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