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 月 10 日凌晨的苹果 2025 年秋季新品发布会上,iPhone Air 以 5.6 毫米的超薄机身惊艳全场 —— 这一厚度比 iPhone 17 Pro 薄 36%,重量仅 165 克,库克形容其 “握在手中仿佛随时会被风飘走”。这款凝聚苹果工业设计团队多年梦想的产品,灵感源自时尚界轻薄潮流,超轻钛合金框架与高反光抛光表面的搭配,进一步强化了视觉上的纤薄感。但相较于 iPhone Air 的话题热度,另一重悬念始终萦绕在行业与消费者心头:苹果何时会推出折叠屏 iPhone?
面对外界持续追问,库克在发布会后的采访中依旧延续了苹果 “保密传统”,未正面回应折叠屏传闻,仅以 “苹果擅长保密” 轻轻带过。
这一模糊态度非但没有平息猜测,反而让市场对苹果折叠屏布局的好奇与讨论愈发激烈 —— 毕竟,关于苹果涉足折叠屏领域的传言早已不是新鲜事,资本市场更是早已闻风而动。
资本市场先行:折叠屏传闻下的产业链躁动
早在 2025 年 7 月,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便透露关键信息:苹果计划于 2026 年推出首款可折叠 iPhone,2028 年再跟进发布可折叠 iPad。消息一经发布,折叠屏产业链相关企业股价迅速迎来一波上涨潮。其中,韩国企业 Fine M-Tec 因在金属板领域具备苹果要求的技术能力,股价短期内涨幅高达 29.97%。
资本市场的积极反应,本质上是对苹果产业链整合能力与品牌号召力的认可。长期以来,苹果凭借对供应链的强把控力和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洞察,每进入一个新领域,都可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与市场扩容。以智能手机为例,苹果入局后重新定义了触屏交互逻辑,推动了屏幕、芯片、电池等上下游产业的迭代;在可穿戴设备领域,Apple Watch 的推出也让智能手表从小众产品走向大众市场。因此,市场普遍预期,若苹果正式推出折叠屏 iPhone,不仅能为自身开辟新的增长曲线,更将为处于 “增长但未爆发” 阶段的折叠屏市场注入强心剂。
中国厂商主导,苹果入场遇 “成熟壁垒”
然而,苹果若想在折叠屏市场分一杯羹,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已逐渐成熟且格局相对固化的市场。回溯折叠屏发展历程,2018 年柔宇推出全球首款商用折叠屏手机 FlexPai,标志着这一品类正式落地;随后三星以 Galaxy Fold 系列、华为以 Mate X 系列分别扛起内折、外折技术路线大旗,奠定了早期市场基础。
真正的市场转折点出现在 2023-2024 年,中国厂商集体发力打破了三星的垄断格局。2024 年第一季度,华为以 35% 的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份额超越三星,首次登顶全球第一;在中国市场,这一优势更为明显,2024 年第三季度华为折叠屏份额高达 41%,此外小米、vivo、OPPO 等品牌也凭借差异化产品在中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
从市场规模来看,折叠屏手机全球出货量已从 2022 年的约 1400 万台增长至 2023 年的 1580-1590 万台,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1983 万台。但必须注意的是,这一数字相较于全球智能手机年出货量约 12 亿台的规模,渗透率仍仅在 1%-5% 之间,尚未突破 “小众品类” 的天花板。这意味着市场仍有增长空间,但也侧面反映出折叠屏手机仍面临价格高、体验痛点(如折痕、续航)等问题 —— 而这些,既是苹果的机遇,也是必须跨越的挑战。
苹果的折叠屏 “破局点” 在哪?
对苹果而言,入局折叠屏市场的机遇清晰可见。一方面,苹果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与极高的品牌忠诚度,据统计,全球 iPhone 用户换机周期约为 3-4 年,其中超 60% 的用户会选择继续购买苹果产品。若折叠屏 iPhone 能满足用户对 “创新形态” 的期待,有望撬动大量存量用户换机需求。另一方面,当前折叠屏市场仍存在未被解决的体验痛点:屏幕折痕影响视觉观感、铰链耐用性不足、续航能力弱于传统直板机、软件生态适配滞后等。若苹果能凭借研发实力攻克这些问题,比如传闻中 “通过金属板分散应力实现内屏几乎无折痕”“折叠时厚度 9-9.5 毫米、展开 4.5-4.8 毫米的轻薄设计”,或将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。
但挑战同样不容忽视。首先是技术量产难题,折叠屏涉及屏幕柔性材料、铰链结构、防水防尘等多维度技术整合,从实验室原型到大规模量产,需跨越良品率、成本控制等多重门槛。此前三星、华为均曾因早期折叠屏产品的品控问题遭遇市场质疑,苹果若想避免重蹈覆辙,需在技术成熟度上投入更多精力。其次是价格策略的平衡,当前折叠屏手机均价普遍在 8000 元以上,瑞银分析师预估苹果折叠屏 iPhone 售价要超过1800-2000 美元(约合人民币 1.3-1.4 万元),这一价格远超主流消费群体的接受范围。
如何在保证利润的同时,通过技术迭代降低成本、扩大受众,是苹果需要长期思考的问题。最后是软件生态适配,折叠屏的 “大屏交互” 需要应用开发者针对性优化,而苹果 iOS 生态虽封闭但稳定,若能提前联合开发者打造适配折叠屏的应用场景(如分屏办公、大屏游戏),或将弥补入场较晚的劣势。
后记:迟到的玩家,能否改写规则?
当前,折叠屏市场正处于 “从成熟到爆发” 的关键过渡期,中国厂商已构建起技术、渠道、用户认知的多重壁垒,苹果的入场更像是一场 “迟到的挑战”。从时间线来看,2026 年推出首款折叠屏 iPhone 的计划,意味着苹果还有约一年的准备时间 —— 这段时间里,它需要攻克技术难关、协调供应链、优化软件生态,更要精准判断市场需求变化。
对消费者而言,苹果的入局无疑是好事,竞争将推动折叠屏产品的体验升级与价格下探;对资本市场而言,苹果折叠屏 iPhone 的进展将成为产业链投资的重要风向标,最终,苹果能否凭借折叠屏 iPhone “搅动” 成熟市场,关键不在于 “是否入场”,而在于 “以何种姿态入场”—— 是延续 iPhone 的创新基因,重新定义折叠屏的体验标准,还是沦为 “跟随者”,在现有市场格局中艰难突围?答案,或许要等到 2026 年才能揭晓。
无锡恒鑫配资,十大炒股配资平台,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