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日,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一楼职工书屋内座无虚席,一场由哈尔滨学院副教授、学者杨藻主讲的 “穿越时空的凝视 —— 从《呼兰河传》到萧红的银幕人生” 主题讲座圆满落幕。本次讲座聚焦萧红的文学经典《呼兰河传》及其影视改编,通过文本解析、影像对比与深度探讨,带领听众在文学与光影的交织中,重新认识这位 “用文字凿穿时代冰层” 的本土女作家。
杨藻以扎实的学术功底与细腻的人文关怀,为讲座注入了独特的学术视角。她从 “文学与影像的双重叙事” 切入,首先解析《呼兰河传》的文学密码:“这部作品最动人的是散文化叙事 —— 它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框架,以‘童年记忆’为线索,将跳大神、野台子戏等民俗场景串成一幅‘风土人情的长卷’。” 在现场,杨藻朗读了《呼兰河传》中的片段,解析萧红散文化叙事的风格特点,激起听众的阅读兴趣。谈及双重叙事视角,杨藻表示:“儿童视角的‘天真’与成人视角的‘冷峻’形成强烈张力,比如小团圆媳妇被污名化的悲剧,通过‘我’的天真观察呈现出的荒诞,恰恰是鲁迅所说的‘几乎无事的悲剧’的绝佳注脚。”
展开剩余75%在 “银幕重构” 环节,杨藻对比了两部改编电影的艺术选择。她指出,宋佳版《萧红》(2013)以临终回忆为框架,虽用精美画面营造了诗意的氛围,却因过度聚焦情感纠葛,弱化了萧红作为 “左翼作家” 的思想成长脉络;而汤唯版《黄金时代》(2014)以 “传记 + 访谈” 的群像式叙事,通过萧红与鲁迅、丁玲等人的互动,还原了1930年代文学场域的历史厚度,“这种‘去神话化’的处理,反而让萧红的挣扎与坚韧更具真实的生命力。”
针对文学改编的困境,杨藻从媒介特性出发分析:“文字的留白需要读者用想象填补,而电影必须用视觉符号直接传递信息。例如《呼兰河传》中‘严寒裂地’的描写,文字能激发读者对‘寒冷’的多重感知,影像却需要通过演员的颤抖、积雪的特写等具体画面来呈现 —— 这正是改编的难点,也是魅力所在。”
讲座设置的分组讨论与观众分享环节,成为现场最热烈的互动场景。围绕 “若改编《呼兰河传》会保留哪些文学元素”“萧红的‘孤独’是天赋还是枷锁” 等议题,听众们结合自身阅读与观影体验展开讨论。有观众发表感想:“如果以后再改编电影,能够不以萧红的情感为线索,而是以她的作品、创作经历为主线就更好了”,也有观众提出:“小团圆媳妇之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之恶。” 还有观众感慨:“汤唯版里萧红与萧军的‘平等恋爱观’,让我看到了现代女性独立意识的萌芽。” 对比电影中萧红凝视窗外的镜头,可以说文字里的自由是轻盈的,影像里的自由却带着沉重的底色 —— 这或许就是文学与电影的不同魅力吧。
讲座尾声,杨藻说:“萧红用文字凿穿了时代的冰层,而电影用光影为她披上了一件温暖的外衣 —— 但真正的萧红,永远在文字与影像的裂缝中,等待被重新发现。而我们,正通过每一次对话,成为这场‘发现之旅’的同路人。”
木心读书会艳丽女士表达了热烈而深情的感悟,她坦言:“我听过很多次关于萧红的讲座,但这一次最让我心潮澎湃。”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,她特别提到杨藻老师的讲解:“杨教授不仅是学者,更像是一位‘文学的摆渡人’—— 她用女性的细腻理解萧红的挣扎,用学者的严谨拆解历史的迷雾,让我们不仅看到了‘女作家’的光环,更触摸到了一个真实、鲜活的灵魂。”
讲座结束,听众们纷纷呼吁:“希望文化宫将这样的读书活动一直办下去。在快节奏的时代里,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栖息地,让文学与影像成为滋养心灵的养分,让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丰盈。”
来源:哈尔滨新闻网
实习生 赵瑞瑄 记者:申志远 于秋莹 文/摄
编辑:姜学峰
发布于:黑龙江省无锡恒鑫配资,十大炒股配资平台,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